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网站首页 > 正文

    权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9-10-25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权衡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一级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把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我的理解,“一体化”和“高质量”是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两个关键词。接下来,我就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作一交流

    一、关键问题

    (一)如何谋求高质量发展

    所谓高质量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高效益,即全要素生产率高(要素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配置效率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协调发展,包括城乡、产业、区域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三是创新驱动,推动传统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等。

    1.与世界级城市群对比

    目前具有国际意义的城市群包括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把长三角城市群和世界五大城市群,在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关键指标上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亟待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生产效率和能级。从劳动生产率对比来看,2016年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为5.3万美元/劳动力(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是长三角城市群的2.5倍。其中最高的是荷兰,劳动生产率为10.5万美元/劳动力,是长三角城市群的4.7倍。从人均GDP对比看,2016年美国人均GDP为5.7万美元(现价),是长三角城市群的3.9倍,其中最低的是法国,其人均GDP也是长三角城市群的2.5倍。

    第二,亟待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从环境指标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数据,五大世界城市群所在国——美国等国的PM2.5年平均都在15微克/立方米以内,而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的上海市却高达45微克/立方米,是美国的4.5倍。从城镇化率来看,相对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的城镇化率(90%)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的城镇化率(83.2%),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率为71.4%,还有提升空间。

    第三,亟待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能力。从世界500强企业和世界100强大学数量对比来看,长三角城市群有13家世界500强企业,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还有一定差距;长三角城市群有4所世界100强大学,与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相同,但是少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从创新水平对比来看,根据全球竞争力报告2016—2017年的数据,和世界五大城市群所在国如美国等的创新水平相比,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行政效率、基础设施、高等教育、金融市场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2.与国内三大区域比较

    第一,亟待区域发展效率和经济密度。长三角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地均GDP高于京津冀地区,低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五百强企业数目比另外两个区域都少;基尼系数低于京津冀地区。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经济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区域发展效率和经济密度有待提升。

    第二,亟待提升和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也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长三角城市群营商环境指数位于全国第二。但是在硬环境指数上,稍落后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软环境指数上稍落后于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二)如何聚焦一体化发展

    亟待推动要素自由化流动。要素自由化流动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包括空间布局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市场开放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样化发展,而是实行差异化发展、互补性发展。

    (三)如何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的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既要发挥好长三角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又要超越长江经济带,强化与鲁、闽、台的交流合作,辐射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目前的核心城市中,产品门类完整、分工细致,基本上已经形成各自的特色。长三角的服务对象远不局限于长三角区域,而是辐射全国,面向世界。

    (四)如何构建创新驱动和现代化经济体系

    以市场驱动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合力。以开放促创新,提升创新水平。

    二、政策建议

    (一)以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明确表示,在沪苏浙三省交界区域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就是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率先探索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示范区需要形成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体化的现代市场体系、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体系、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的开放经济体系、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体系。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中探索并建成多元化主体参与、多种治理模式并存的治理机制,在区域协调发展制度创新实践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共同对接国家战略为契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要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相协同。长三角区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应当有效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要把战略叠加效应发挥到最大。长三角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服务这两大战略的过程,在一体化进程中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长三角一体化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比如,长三角城市群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在市场化为主导的企业合作、交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合作经验,可以更好地为清除“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国家和地区障碍提供样板、为“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多边或双边区域合作提供借鉴。

    (三)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核心,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全面建成枢纽性、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省际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基本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城际轨道交通网建设、推进区域港航协调发展;协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强化交通运输联合执法。

    (四)以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为新动能,助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应根据创新驱动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来进行产业分工和布局;由创新链决定分工体系,进而形成价值链分工和产业链分工体系,体现的是区域创新链、价值链与产业链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逻辑和分工协作关系。一是充分发挥集群式发展促进优质资源集中、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益、集聚效应、激发创新活力的功能,以提升长三角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二是共同打造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在内的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通过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

    (五)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推动智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在国家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重要时机,推动长三角区域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互联网协调发展和智慧应用融合创新。以5G协同布局为引领,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应用,深化卫生领域、环境治理、交通、区域智慧能源网等关键领域智慧应用。

    (六)以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推动绿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提升区域环境协同治理水平,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督执法。以高水平建设一体化示范区为突破口,加强重点领域协同治理,探索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努力打造生态友好型一体化发展样板。加快建立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的机制,在排放标准、产品标准、产品规范等方面取得突破。

    (七)以公共服务均等为条件,实现高质量一体化的获得感

    要加快建设城乡高水平高品质一体化发展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着力解决长三角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尤其是加快完善优质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等体系,提高人民群众在一体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一是加快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体系对接,通过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实现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资源有效整合与共有共享。二是推动社会保障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劳动就业保障等政策标准同步和统一。三是通过加强政府之间的服务合作与共享,引导长三角地区各类网络对接、基础设施对接、环境保护对接、公共交通对接等,提高各类公共服务的品质、效率和水平。

    (八)以营商环境建设一体化为根本,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开放发展

    打造市场规则统一、行业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营商环境。首先,要整体优化长三角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统筹建立统一、透明的市场准入政策,帮助市场主体降低制度性成本;在市场检测方面,推动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的互认。在通关建设方面,加快长三角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大幅提升通关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建设国际化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贸易便利化。

    来源: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 电话:0573-83641097(兼FAX)
    • Email:csjyth@mail.zjxu.edu.cn
    • 邮编: 314001
    •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广穹路899号
    Copyright © 2020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