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庆节,苏沪交界处一条仅1.29公里长的断头路的贯通,引来两地百姓纷纷点赞。时隔一年,在边界相邻的浙沪边界地带,一大批曾经的断头路正逐步打通。“路”通了,人心“通”了,创想实践也更畅通。长三角变得越来越“小”,却也变得越来越“大”。
变化就在这10分钟
因为工作关系,上海人罗志刚2017年开始来到嘉善姚庄经济开发区上班,每天他都要开车经过一条友谊大道,大道跨越了沪浙两地,每次一看到路中间的5个水泥墩子,他就知道,边界到了。更让他无奈的是,遇到这水泥墩子,就意味着要开始绕路了。10分钟可以直达的大道,因为这5个水泥墩子而不得不多绕半小时。
横亘在路上冷冰冰的水泥墩,不仅隔开了一条道路两个城市,更让人心理上有了隔阂。罗志刚就觉得,自己所工作的姚庄离他住的金山并不远,甚至比他到上海市区还要近,但就是这些石墩子总在提醒他,这里和上海是泾渭分明的两个地方。“虽然是友谊大道,但感觉友谊不怎么好的样子。”他开玩笑地说。
在长三角各省市的边界道路上,像友谊大道上这样的水泥墩子随处可见。而随着城市产业的发展,像罗志刚这样需要跨省工作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隔绝的道路所带来的隔阂,成为长三角互通的一层阴影。
2018年6月,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三省一市签订了《长三角地区打通省际断头路合作框架协议》,打通断头路、拆除水泥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如今,友谊大道上的水泥墩子已被全部移除。有时候午休,罗志刚还会开着车带着嘉善同事来到金山,到枫泾古镇上逛逛,改善伙食。“就是10分钟的事。”
而对于温州市民林先生来说,他用10分钟解决了一桩原以为需要花至少一天跑一趟上海才能完成的事。这10分钟,他给虹口区档案馆打了个电话,本意是想咨询一下如何到上海来查询学生时代在上海学习时的成绩单等档案,却惊喜地获知,由于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签订了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工作合作协议,只需在当地的综合档案馆申请,就能异地查到民生档案。
林先生在温州市鹿城区档案馆办理了异地查档的申请,虹口区档案馆受理后,按照《长三角地区民生档案“异地查档便民服务”业务手册》的操作流程查询库存档案,直接提供给了林先生。就在2018年9月3日,他成为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约后首例“异地查档、便民服务”案例的主人公。
一条路通让千万条“路”通
更多人感受到了这种畅通的便利。高速的省界收费站正在拆除,有了更多的“秒过”;坐公交可以从青浦到吴江、嘉善,游玩更方便;在杭州、宁波、苏州、南京、无锡、合肥等地,使用上海地铁的手机“二维码”畅通无阻;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可以直接结算……
上海市青浦区区域发展办主任薛锋刚从区文旅局调任不久,新成立的这个部门在做的就是一体化的工作。在他看来,长三角一体化,必然是交通先行,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无缝对接让长三角变得越来越“小”。
“青浦目前已经梳理了18条断头路,去年我们跟昆山的一条路打通了,这是第一条,今年4条路在修。”在2019年9月7日的一个以探讨长三角为主题的论坛上,薛锋表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就这么一两年,一体化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做事情不会再有什么地域局限的观念了。”
观念通,任何事就通,一切都在以“加速度”推动。随着今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发布,边界相邻的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有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吴江通往上海的“断头路”康力大道如今已进入打通的实质性施工阶段,预计明年年底完成通车,从上海到汾湖可缩短5公里路程。这项工程今年4月刚完成招标,5月立马开工。
路通了,人心也通了。在嘉兴与上海之间,有7对14个毗邻村结成了共建单位,年轻的“小巷总理”们互相学习经验。上海新元村村干部姚晨霞在浙江嘉兴展丰村“挂职”,她将金山正在试点推广的有机水稻种植技术带了过去。展丰村村干部唐琳丽则邀请新元村的村民来到浙江乡村的文化礼堂,用传统文化拉近两地村民的心。在年轻一代眼中,曾经的行政藩篱正在被打破,更多无形的“断头路”被打通。
上海只是长三角的“龙头”?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应该如何“自处”?2019年9月4日,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寅做客东广新闻台·长三角之声时这样表示:上海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服务”的文章做好,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生活垃圾分类是如今的“新风尚”。生活垃圾转运规模居浙江第一的杭州天子岭分类减量综合体项目,总投资高达3.2亿元。这张“大单子”的工程总承包资格,最终由上海建工摘得。
众多参建单位中不乏浙江本地企业,为何被一家上海公司拔得头筹?“我们提供了一个全国最先进、集成度最高的垃圾处置‘技术包’。”项目设计负责单位、上海建工旗下市政设计总院表示。正是依托创新技术,上海建工已经“走遍”长三角主要城市。
上海的地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到目前为止,长三角13个国家批复可以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中,申通地铁集团下属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的业务已覆盖10个城市。该院院长助理施政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建设的宁波4号线,常州1、2号线,绍兴2号线,合肥5号线,南通1号线都是隧道院总包。在地下工程建设中,上海很多走在前面的经验、标准可以拿到外地去复制,也在当地培养了很多青年人才。
除了技术引领,更多的上海优秀青年被无私输出。无锡的地铁建设,上海建工青年倪臻钦就贡献过力量,八年40万公里,无锡、苏州、常州,都成为这个“80后”奔波的“站点”;建工四建集团的“90后”技术人员顾任池刚完成上海迪士尼的“造梦”工程,就转赴南京筑造“天空之城”,5年青春奉献给长三角建设;两年前开启上海、苏州“跨城坐诊”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专家黄华,每周三在上海完成手术后驱车100多公里到苏州肿瘤中心,不仅让苏州市民能近距离享受到上海的先进医疗资源,同时也在“授之以渔”。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上海始终发挥着龙头作用,也在服务中不断“进阶”。施政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更大机遇,是未来高铁网、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地铁网的“四网连通”。
2018年12月1日,长三角“沪杭甬”地铁二维码宣布实现互联互通,使用上海地铁二维码就能在三地刷码过闸。成功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尝试和测试。仅仅8个月后,不仅长三角所有支持刷码过闸的八大轨道交通城市已全部覆盖,这一创新实践还首次走出长三角,在厦门和青岛也实现了互联互通。
长三角一体化的各种创新尝试,所带来的价值远不限于长三角,从这个意义上说,长三角也将变得越来越“大”。
对话
青年报×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凌建明
青年报:对于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国家战略,您是怎么看的?
凌建明:长三角一体化是我们国家在新时代战略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性选择,是过去27年来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推进提升的一个必然结果,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现实需求。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地域上相连相邻,文化相通,交通网络非常发达,更是我们国家过去若干年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区域。所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国家战略总体布局和引领下,互联互通、绿色生态的这样一个长三角,会很快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所谓“连通长三角、生活更美好”。
青年报:长三角一体化目前首要的就是交通运输一体化,以“路”为核心的连通,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视角来思考?
凌建明:交通运输一体化既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交通这个词源于《易经》:“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就是通达往来的意思。长三角的交通运输一体化,从概念上来讲,就是要优化和完善整个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的网络布局,要打造世界级的机场群和港口群,要构建一体化的轨道网、一体化的干线公路网和一体化的高等级航道网,要提升整个长三角世界级的城市群的硬实力、软实力。它的核心,实际就是要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区域交通协同发展、运输市场统一开放以及未来出行服务的优质共享。
青年报:长三角一体化对于青年来说,尤其是从事交通等专业的青年学生来说,未来会有怎样的机遇?
凌建明:长三角协同发展,科技创新非常关键。我们这代人已经很难真正体会“90后”甚至“00后”的很多想法了。这几年的发展速度之快,离不开科技创新,智慧交通一定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青年人的舞台。很多问题不是书本上能学到的,很多经验是在做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区域的经验,也不可能照搬到长三角来,所以需要大家在参与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摸索出很好的途径、理念和规划思想。
大事记
201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8年7月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正式下发,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8年11月5日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月3日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在沪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
2019年5月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19年6月27日
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贯彻落实实施方案》。
(文章来源: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