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网站首页 > 正文

    长江产经智库圆桌会:长三角地区如何奋发努力保持优势继续前行

    来源 :       作者 :      时间 : 2019-09-10
    编者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等纷纷启动的背景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保持优势继续领先。如何评估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早期收获、破解面临的瓶颈难题,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就此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后劲等方面的问题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具体讨论。



    徐鸣 江苏省政协理论研究会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之一,经济结构比较优化,一二三产发展充分,国企民企外企各有特色;空间布局比较合理,上海昂扬龙头,江浙皖各具特色;生态环境比较良好,长三角滨江临海,环保设施优于全国;科技创新比较超前,长三角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产学研合作基础扎实;无论从哪方面讲,长三角都应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潜力深厚、前景广阔的区域。


    中央作出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这对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要素具备,最大的问题是行政分割、体制机制不活,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优势没有很好地融合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我感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是做好三件事:改革先行、规划一体、区域开放。鼓励长三角区域内人才流动,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实现区域开放,区域内经济要科学配制,合理分配经济收益,真正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闫浩 江苏省企业信息化协会

    长三角和珠三角上海、深莞惠、广佛肇、苏锡常、南京、杭州等6个大都市圈为发达型都市圈,这基本反映了长三角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珠海、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南方沿海地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政策与资源向特区集聚,使产业基础条件最好的长三角失去发展先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比广东福建等地迟了十年左右。由于无法与深圳等经济特区竞争市场和政策资源,长三角转而依靠吸引外资和央企投资发展经济,在培育本土创新企业(如深圳的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等等)方面滞后于珠三角。在与硅谷等世界创新中心和北京等中国创新中心的联系强度和对世界市场的响应速度上,长三角也落后于深圳等地,导致长三角新兴产业比重低于珠三角。由于存在三省一市的行政分割,推进一体化进程不如同属一省的珠三角顺利。像华为以深圳为总部、以东莞为基地的布局模式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当然,长三角推进一体化要比有三个关税区的粤港澳地区有优势。


    长三角在与珠三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一是打造宜居环境(生态、人文、营商环境),出台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知识分子选择在哪里居住,人类的智慧就在哪里聚集;人类的智慧在哪里聚集,最终人类的财富也会在哪里汇聚。”长三角人文环境优越,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吸引高端人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务之急是要学习任正非的战略思维和人才观念。二是做强DID(人口密集地区,人口密度在5000人/每平方公里以上),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今世界所有发展势头良好的地区都是遵循了“提高密度、缩短距离、减少分割”三大经济地理法则。长三角的南京、杭州、合肥、苏州、宁波等次级中心城市的DID人口比重偏低,集聚效率不显著。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密度只及珠三角65%,经济密度(地均GDP)差距更大。三是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尤其要大力培育龙头创新企业。近几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大企业基本被北京和深圳的企业包揽,北京是国家队为主,深圳则是以华为、中兴等民营企业为主。广东的创新活动70%在深圳,深圳的创新活动70%在华为、中兴两家企业。四是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深圳、杭州比较接近这个情况,有一种说法:北京能够容忍不靠谱的人做不靠谱的事,上海总想找靠谱的人做靠谱的事。对于一个创意,上海的态度是:你有专利、有业绩、有人才帽子、有领导批示,我就支持你。北京的态度是:只要你讲清楚了,我就支持你。这可能是上海的创新落后于北京、深圳的原因之一。




    新望 中制智库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尚未基本均等化,就谈不上一体化,如果把皖南算进来,差距更大。一个统一国家内部,提一体化,无法解决隔裂化、碎片化。关键是市场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还是行政权力过强。先从钢铁、煤炭、粮食、交通的一体化开始,逐步进入人才、养老、环保等领域;有专门的工作团队、监管机构和机制;列出实施一体化的具体的精确范围、推进时间表。




    汤秀平 上海钧智律师事务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中的一个问题是空间布局呈点(园区)线(江路)分布,生态环境容量不足,科技实力深厚,应用创新偏少,科技与创新存在着脱节的现象。长三角一体化要在政策上消除壁垒,让市场要素自由流通,不必强求经济结构互补,适度竞争更有益于效率发展。应该在国家政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对人才的引进流动、培养使用、社会保障等统一门槛。




    徐天舒 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经济结构上相对互补性強,第三产业整体超越第二产业;但在空间布局上,相对分散,不像京津冀那样有高度统一的区域性规划,又不像粤港澳那样存在较大的市场机制差异,因此区域内空间布局不适应协调发展的趋势。缺乏像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那样清晰的发展方向和各自的分工定位。此外,由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目前尚缺强强联合的高效协调机制。应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充分论证区域内各省的战略定位和产业分工,政府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划,进一步简政放权,依靠市场法则推进非公共领域的一体化建设。




    吴跃农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

    长三角最大难题的还是环境制约,长三角山青水秀,水韵诗画。但化工产业和重工业是工业化骨血,也是长三角江浙吴语区的强项,不能没有,现在却因环境制约成了过街老鼠,从太湖周边清除撤走、从长江沿线清除撤走,苏北沿海县区本来欢欣鼓舞接纳转移、期待着苏北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但安全生产恶性事故发生,现在,苏北容纳化工产业成为棘手难题。长三角不能去重工业化,也不可能去化工产业化,因此,解决长三角制造业、重工业制造业及化工制造业与环境的制约问题,是影响长三角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此要开发海洋资源,利用盐城等地滩涂的自然巨幅增长,建设严密环保条件制约下的新型化工产业园,在化工生产、环境容纳的最好解决办法之下决不放弃发展重化工制造业。


    除此之外,长三角的海洋性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有意义思路,长三角除安徽,均是海洋大省(市),江苏江湖河淡水面积是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海洋面积是国土面积二分之一,却长久被忽视,建议建设更完备的海运业及海陆联运,开辟完善连云港至俄罗斯北极圈、北欧的冰上丝绸之路通道,在上海、宁波现有的世界港口基础上,打造连云港为世界港口,做强长三角完整的物流链。





    林学军 暨南大学

    长三角一体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相比有许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存在一国两制、三种货币、四个关税区等难题,而长三角不存在这些难题。长三角要利用这一相对优势,统一行政规定,例如统一的税收,统一的环保标准,统一的人才政策,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等,打破行政的限制,努力培育长三角大市场。吸引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打造全球投资的热土。





    张建华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以长三角的人工智能创新链为例,相比于京津冀和珠三角,知识(论文)和技术能力(专利)及积累远不如京津冀和珠三角;知识和专利均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化效率低;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弱于珠三角和京津冀,没有领先优势的企业。三地自成体系,竞争大于合作。


    长三角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一体化发展关系着本地区未来的全球竞争优势,长三角必须长期且优先投资于人工智能,以争分夺秒的紧迫感攻克关键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中的难点和痛点,然而这绝不是一个省(市)就能完成的使命。我们建议:长三角四地政府可在现有科技合作机制中,专门设置一个人工智能合作机构,用以部署在我国人工智能创新链中的分工、协调地区间的政策、加快培育竞争优势。




    崔卫东 蓝鲸咨询

    长三角地区技术创新走向产业创新的路径不平坦,与产业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比重不大。产业创新不足,新技术、新业态很难形成规模化新兴产业。创投资金数量少、活跃度低,缺乏对新产业蜂拥而入的选择和资金投入。存在挖角式招商、淘汰式转移的现象。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战略。以最活跃的知识产权交易、最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最坚定的创业产权保护,推进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活跃新兴产业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股权交易,让资本在产业创新中起引导作用。建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创新政策互认的洼地机制,一家县级以上政府出台的产业创新支持政策,长三角地区300多家县级以上政府所在地的企业同时适用。





    孙国民 东南大学

    科技创新没有发挥协同的最大化效应,科创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实现开放共享。如何发挥长三角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和资源,率先建成全球卓越的科技创新高地和策源地,为现代化强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这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建议明确几个对标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定位,特别是构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全球卓越的城市群、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策源地、全球有影响力的金融发展极等,与以深圳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对标形成中国的“双子座”和世界的“双子座”。





    柯杰 正善资本

    长三角一体化,难在区内一体化,浙西、苏北、皖北欠发达地区,如何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如何虹吸创新要素支持科技创新。一是区域交通一体化。大力支持落后地区与长三角重要通高铁,补短板,做到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二是创新协同 ,省际间、城市间、城乡间创新要素流通,产学研金相融合。





    包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完整,明星城市众多,面临的问题:一是生态环境的难题,即如何处理发展工业和污染之间的关系。二是如何提高科技创新活力,和产业化水平的问题。长三角地区的科研水平底子应该说好于粤港澳大湾区,但目前的科技产业发展并没有体现出明显优势。


    对于生态难题,长三角还应进一步提高环保技术和监管水平,引进或自主研发降低排污以及污染物无害化的技术,并提高环保技术应用率。上海开启的垃圾分类活动是非常好的监管实践,当然在推行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长三角范围的协调机制,在进一步完善分类标准和降低居民分类成本的情况下协调长三角各地区分期分批稳步推进。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应进一步鼓励企业为主导的创新和产学研合作,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者与企业合作,并在立法和规范上明确承认和保障研究者在与企业合作中以有偿服务,股权和专利形式获得的物质激励和回报。





    巫强 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

    即使在长三角一体化尚未上升为全国层面区域发展战略之前,长三角各地政府就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工商企业在长三角范围内跨区域经营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在经济结构上,尽管存在一定的产业同构现象,但是整体上互补性强,发展水平高。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现代服务业领先;江苏浙江作为长三角的两翼,先进制造业发达;安徽作为长三角的腹地,发展潜力巨大。当前,长三角一体化的难点在创新的一体化,各地政府之间在科技创新活动上的协作还不够深入完善,并未真正实现科技活动网络的完善对接,各地政府参与科技创新网络的程度并不相同。G60科创走廊对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强,难以发挥长三角整体上的科技资源优势。关键一点是要按照产业链关系来协调不同主体的创新活动,整合政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创新要素,形成长三角内以领军企业为主的创新链。





    张明之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从长三角一体化现状看:经济结构受市场调节和各地产业布局的传统影响,总体上与各自的定位较为匹配,但新的增长力量嵌入后可望出现整体升级的趋势;生态环境的改善取决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力度与持续性,目前处于被动型改善阶段;科技创新主要依托中心城市的政策与投入,发展后劲取决于中心城市与广大腹地在科技创新产业化等领域的对接,政策性因素较强,因而不确定性亦强。核心原因在于顶层设计上的政策重叠,行政区经济依然强势,一体化缺乏实质上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形成一个长三角的共识或集体认知等诸多难题。需要逐步探索利益分成机制,先从较为成熟的旅游开发、港口机场等领域入手,再到环境治理、产业规划等。




    王修志 广西师范大学

    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行区,长三角一体化面临的核心难题还是地方利益逻辑与区域协同发展逻辑的博弈。表现在: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存量优化与增量规划中的地方利益掣肘难题,比如产业同构竞争问题,以及项目、园区规划中的地方利益博弈问题;以流域环境治理为特征的生态环境如何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如何使之成为各方发展决策的共性约束;区域各方较为雄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如何实现深层次整合,如何实现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决定区域发展后劲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方向在何处,各方如何携手推动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的先行示范引领意义,还是应该聚焦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即如何在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下实现市场与政府的高效协同。这些都是深层次一体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霍伟东 西南财经大学

    在一定程度上,长三角更是靠“内”而珠三角相对靠“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对具有内在的经济结构/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后劲等,相对珠三角更少受到外部环境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经济结构上要更好发挥内需导向、空间布局上如何处理事权财权合理分配、生态环境上如何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科技创新上如何结合科技转化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内需、发展后劲上如何在内部条件外部环境更趋恶化下能够充分利用创新思维保持发展。





    胡春阳 江西财经大学

    在深层次的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需要建立有利于各市(区)协同的利益分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这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官员绩效考核体系中合理设置协同指标。


    image.png

    王辉龙 南京市委党校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来看,一是经济结构雷同性问题客观存在,同一省市在产业上求全求大意愿仍然强烈,没有从合作的角度设计自己的产业类型。二是空间布局上仍然过于向长三角核心区集中,苏北、浙西、皖北等区域获取资源仍然不足,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仍是矛盾所在。是在创新圈的建设上行政意愿强,市场动力弱;合作形式多,真正见效少,总体来看,长三角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优于珠三角,但创新产出和创新活力弱于粤港澳大湾。在策略上,要在空间结构上做强中心,做实外围,内外联动,解决好核心区空间不足,和外围区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加密路网,布局高铁,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产业空间共同发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创新上尽量让市场多做一点,政府除了做好法治保障和商事服务外尽量少做一点。

    image.png

    张小兰|西南民族大学


    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区域各有其发展特点。从经济结构上看,长三角经济结构比较合理,工业实力雄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好。粤港澳大湾区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基地。京津冀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是我国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有待完善。从空间布局看,长三角与粤港澳地区空间布局比较合理,其中的各个城市经济实力相差不大,而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差距较大。从生态环境上看,三大经济圈都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压力大。相比来说,粤港澳地区由于靠近大海的区位原因和电子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小些,长三角居中,而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从科技创新上看,长三角以微电子、光纤通信、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 电话:0573-83641097(兼FAX)
    • Email:csjyth@mail.zjxu.edu.cn
    • 邮编: 314001
    •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广穹路899号
    Copyright © 2020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